《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2年第3期内容提要
欢迎关注“湖南师大社科学报”
本期论文速读
共同富裕的新时代正义观
魏传光
摘要
共同富裕的“正义性”存在于它所要推进的互依性、交互性的社会关系之中、它所要建设的人人享有的合理分配格局之中、它所追求的从生产活动转向共同体活动之中。共同富裕本身内含着主体的全民性正义、内容的实质性正义、方式的程序性正义等“正义”意蕴,既是政治经济学意义上的发展性正义,也是政治哲学意义上的共享性正义,与马克思主义正义思想具有内在的契合性。“共同富裕”的新时代正义观从内涵上看是生产正义与分配正义的综合,从历史过程上看是按劳分配向按需分配转向的过渡环节。
作者简介:魏传光,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解读中央一号文件(笔谈)
编者按
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是被关注的焦点。2月2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即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如期发布,这是21世纪以来第19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关键举 措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而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就要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以这“两条底线”为核心,部署了本年度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点工作。为了更好地领会和落实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本刊组织了5位 专家从农业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两个视角对中央一号文件进行解读,以期推动更深入的研究,并为决策部门提供参考。
关于马克思伦理思想研究的几个热点问题的再思考
高树平
摘要
自恩格斯逝世至今,学界对马克思伦理思想的研究成果十分丰富。在不同历史阶段,研究者们基于各自的理论诉求和价值立场,对马克思的伦理思想进行了多视角的研究,形成了关于马克思伦理思想各具特色的理论观点。这些观点对于我们正确理解和深刻把握马克思伦理思想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发意义,但也存在着一些需要进一步澄清和甄别的理论预设和理论判断。对这些热点问题的再思考,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伦理思想的实质。
作者简介:高树平,湖南师范大学道德文化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
自我的生存论转向——海德格尔对胡塞尔先验自我的超越
唐苇熠,唐凯麟
摘要
自我理论成了近代以来主体性哲学致思的魅点。胡塞尔迷魅自我理论,在先验现象学体系中建构了“先验自我”理论模式。但先验自我理论不能逃脱“意识的密室”,不能跨越“认识论的卡夫丁峡谷”,也不能走出“鲁滨孙孤岛”,陷入了苏格拉底式的“门诺困局”。海德格尔对胡塞尔先验自我展开了祛魅诘难,揭示了先验自我的“门诺困局”。海德格尔变换致思理路复魅自我,转向对自我的生存论分析。海德格尔将自我明敞于世界之中,澄明了此在在世的生 存活动的原初地位,实现了对先验自我“门诺困局”的外在超越。
作者简介:
唐苇熠,湖南财政经济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哲学博士。
唐凯麟,湖南师范大学道德文化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全过程人民民主与网络舆论救济的人民至上性
张爱军,雷艳妮
摘要
网络舆论救济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被救济主体生命安全的人民利益至上性。网络舆论救济体现了人民在网络救济上的广泛参与,民众通过网络舆论救济上的参与产生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获得感、尊严感、幸福感和自豪感。网络舆论救济是一种精神救济,具有技术性、媒体性、瞬时性、回应性和共情性。网络舆论救济具有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对网络舆论救济改进需要加强网络舆论救济的预警策略、引导策略、回应策略、法治策略、技术策略建设。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张爱军,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网络政治传播研究中心主任。
雷艳妮,西北政法大学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
建设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党百年视域下新时代党的建设总目标的内在机理
粟用湘
摘要
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来,我们党根据不同历史时期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制定了相应的党的建设总目标. 新时代党的建设总目标,既是对过去党的建设总目标的丰富发展,也是新时代推进新的伟大工程的目标追求,是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这些特征相互作用、相得益彰、有机统一,落脚点和表征为朝气蓬勃。立志于千秋伟业,朝气蓬勃始终是我们党矢志不渝的追求。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既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朝气蓬勃的基本特征,也是建设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根本要求。
作者简介:粟用湘,湖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政治学博士。
国际投资仲裁反腐实践中的文化挑战及其法治因应
银红武
摘要
国际投资仲裁既是一种程式化的活动,亦是一种文化实践。仲裁庭在应对争端方所提出的腐败抗辩时,文化理解与文化挑战已变为仲裁程序无法回避的争论议题。着力于国际投资仲裁程序中文化代表性的地域平衡与非西方法律传统仲裁员的能力建设,为国际投资仲裁语境下的腐败判定设置严格法律标准,以及创设国际投资仲裁机构与内国国家机关间的反腐协作机制是国际投资仲裁反腐实践中应对文化挑战的“良法善治”路径探索。
作者简介:银红武,湖南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生态环境保护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有机衔接的多维探析
尤婷
摘要
当前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的相互衔接是落实生态环境治理法治化的重要路径。在一般意义上,党内法规通常通过“先行先试”、将党的主张依法转化为国家法律、备案审查衔接联动的方式实现与国家法律之间的衔接。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中,为充分形成生态环境保护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之间的相互配合,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在治理目标、责任追究角度实现两者在功能层面的衔接;通过协调调整范围、主体之间的交流与协调以及备案审查层面的沟通实现两者在规范创制层面的衔接;从法律引致、案件移送角度的协调实现两者在法律适用层面的衔接。
作者简介:尤婷,中南大学法学院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
小家庭制 大家庭观:家国情怀的重塑路径
董海军,刘海云
摘要
中国传统的大家庭制形成了“家国同构”的文化软实力及治理传统。从传统大家庭到现代小家庭的变迁是历史的必然,也使得人们更加追求“个性”价值,“独乐”思想盛行,家庭支持趋向“内核”化,从而造成了家国情怀从“小家”延展到“国家”的建构困境。为避免滑入现代化家庭的个体主义陷阱,帮助个体构建家国连续统的意识,在小家庭制中适度重构人们的大家庭观具有重要意义。我们需要扬弃人情观及家族观,加强文化认同、情感认同和血缘认同,宣扬大家庭观,重塑堂表亲纽带和关系网络,强化家国大叙事与大家庭情感。在小家庭制中宣扬大家庭观是“名实分离”表面有违,但在重塑家国情怀目标上却是实质无违,相映成趣。
作者简介:
董海军,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南大学社会调查与民意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妇女儿童健康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刘海云,中南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研究生,湖南女子学院社会发展与管理学院讲师。
资源依赖中的社会组织同构分析——以社会组织党建实践为例
张茂元,黄玮
摘要
从新制度主义和资源依赖理论两个视角对社会组织的党建实践进行比较分析,推导出关于社会组织党建的系列研究假设,并利用某市社会组织数据对研究假设进行检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资源依赖和合法性机制均对社会组织的党建工作有显著影响。而且,随着社会组织资源获取方式和运作越来越市场化,社会组织也越来越从经济利益角度权衡党建工作,即能否获利、是否有助于业务发展。这为推进和完善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提供了重要启示,即顺应社会组织资源获取的多元化和市场化趋势,加强党建工作与社会组织实务的融合。
作者简介:
张茂元,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黄玮,华南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讲师。
自主灰色重建与政府集约安置:城镇化背景下传统信俗文化空间续存路径
甘满堂
摘要
村庙是传统信俗文化空间,这类场所大都没有法定的身份,导致传统信俗文化空间在当前城镇化过程中,出现被拆迁后合法重建困难等问题。为解决村民“灰色重建”传统信俗空间问题,福建省地方政府本着节约土地的原则,出台多庙合一、多庙集中成片安置措施。政府“集约安置”因拥有较多优点,得到广泛推广。但通过这两种安置模式续存后的村庙都存在“村”与“庙”分离、信众重组、文化冲突等问题,传统村庙文化正努力通过文化变迁,来适应当代社会变化带来的冲击。
作者简介:甘满堂,福州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论唐宋喜雨赋的主题内容与言说策略
钟涛,张利国
摘要
唐宋喜雨赋的主题内容主要是歌功颂德与“有志乎民”。这一主题主要来源于《春秋谷梁传》对“喜雨”“有志乎民”的解读,体现了儒家学者对统治者体恤百姓、与民同喜精神的歌颂。唐代喜雨赋通过集体化书写“有志乎民” 这一核心价值,表达对皇帝的歌功颂德。而南宋喜雨赋相对个体化创作则淡化了歌功颂德,对“有志乎民”的书写更加鲜明与直接,体现了宋代士大夫对儒家民本思想的自觉传承与发展。唐宋喜雨赋的书写主要也是一种意识形态叙事,旨在通过以礼制言说、神道设教言说与民本话语言说这三种主要的言说策略来宣示国家意识形态话语权力,实现对君、臣、民等的教化,从而维护国家统治秩序的长期稳定。
作者简介:
钟涛,中国传媒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利国,中国传媒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论明代辞赋之“七”与“九”
牛海蓉
摘要
“七”自六朝即已作为文类之一,被视为赋体;“九”未单独立类,但名虽未存,实已久具,属于骚体或辞体。随着复古思潮的兴起和壮大,明代“七”赋、“九”骚也迎来了复兴。二体不仅题目有交叉互换,而且在各自的题材领域都有拓展,在保持二体基本要素的同时,形式上也各有创新。二体的复兴,主要有赖于复古思潮的兴起和壮大,与明代辞赋没有科场文篇幅的限制,也有一定关系。二体整体上有“模拟牵率”的弊病。
作者简介:牛海蓉,湖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鲁滨孙反对克鲁索
陈建洪
摘要
各种视角下的鲁滨孙形象都突出了孤岛上的鲁滨孙。孤岛生涯对于理解鲁滨孙这个形象无疑十分重要。但是,离家的鲁滨孙与在家的鲁滨孙、困于孤岛的鲁滨孙与浪游海上的鲁滨孙,两者应该相互对照来理解。如此,才能获得一个更为全面也更为矛盾的鲁滨孙形象。为了更好地理解鲁滨孙及其矛盾形象,需要分别检视理解鲁滨孙的种种不同角度,明确笛福的鲁滨孙如何定位自己的身份,分析鲁滨孙与他人尤其是与其父亲克鲁索的关系,突出鲁滨孙作为海上弄潮儿与大地耕耘者身份的二重性。
作者简介:陈建洪,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教授,博士生导师。
20世纪美国文学思想的观念谱系与发展研究
叶冬
摘要
美国文学思想是美国文学所特有的、具有强大延伸力且为美国文学家所共享的关于文学价值与目的的核心理念。它包括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基本向度,并深受文学艺术观与批评观的驱动与制约。20世纪美国文学思想在“民族性”与“美国性”、“本土性”与“世界性”、“社会性”与“艺术性”等诸多构成要素上发生了位移和转向,因此成为考察美国文学思想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的重要时期。
作者简介:
叶冬,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追梦人与打工人:媒介话语中的劳动者身份认同
蔡骐, 周青
摘要
“追梦人”和“打工人”的身份标签为新时期劳动者的自我认知和身份认同提供了新的话语工具。经由媒介建构,它们既从两个侧面表征了不同的行动定位、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又在同一逻辑中展现了现代社会中劳动者身份的流动性、策略性和辩证性。劳动者一边从“追梦”和“打工”的隐喻概念中定义了劳动的社会价值并由此获得了他们在劳动过程中的结构位置,一边又发挥主体能动性对这一位置做出了解释和回应,力图在身份接合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最终,劳动者在两种身份话语的交融和实践中,完成了动态而立体的身份认同。
作者简介:
蔡骐,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周青,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
舆论表达中的情感分层——以情感宽度为测量指标的分析
晏齐宏
摘要
网络舆论中的情感表达不仅具有个体性,更反映了一定的社会性。不同群体基于社会位置在特定情境下 表达对特定议题的情感,由此情感表达也呈现出分层特征.从情感社会性角度,提出“情感资源论”和“情感控制论”两种理论视角,以阐释网络舆论中情感表达在不同社会位置群体中是如何呈现的。具体以年个税改革的微博表达为例,以能够反映情感种类丰富程度和分布程度的“情感宽度”为测量指标。研究发现,网络舆论中具有明显的情感分层特征,在各个政策阶段情感表达状态并不一样。同时,网络社会位置在多数情境下具有更强的情感分层特征,这主要是由于较高社会位置用户可以更好地利用网络将现实资源转化为网络资本。这一定程度上证实了情感资源理论。相比之下,网络仅仅为较低社会位置用户提供了表达空间,实质性的资源转化能力有待开发。同时,在政策确定期和执行期,人们会因社会位置、期望、满足、归因等而表现出明显的情感色彩,说明了情感控制理论的有效性。
作者简介:晏齐宏,北京交通大学语言与传播学院讲师。
欢迎投稿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http://hnss.cbpt.cnki.net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l)来源期刊
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全国高校社科名刊
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资助期刊
主编:李培超
副主编:尹金凤
本期执行编辑:李彬
编辑部电话:0731-88872471
微信公众号编辑:盛思珍